隨著那部電影在三天時間里突破兩億票房,并且屢創國內影院排片記錄之后,郭導演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高呼“這是我們的小時代”了。
也正是因為《小時代》,所有人都明白了到底什么叫“一呼百應”。在大V們的帶領下,網友們的熱情空前高漲——因為這實在是一部太值得聊一聊的電影了。當然,其中的吐槽聲音似乎更多一些,于是再加上“四迷”們的全力反擊,目前新浪微博上關于#小時代#的話題討論數量是:4600萬。而《小時代》的票房也在這樣的聲音中扶搖直上,就像一個月前的《富春山居圖》一樣。
無論如何,首次玩票導演的郭敬明終歸是贏得了商業上的全面勝利。前者曾經這樣形容自己:“機遇、勤奮、智商,這三者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我”;而對于寫作,郭敬明則“比其他作家考慮得更多的是它的市場表現力,它是否具有大眾覆蓋力”。
事實上,郭敬明早在兩年前就預言過自己的導演身份:“如果我是一個導演的話,可能就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導演,我拍的是《2012》,我要票房、要好看的視覺、要特別精彩。我不會去拍文藝片、紀錄片,去反映屠殺、反映種族歧視。” 他的野心是在這個風云變幻的大時代里賺一個“小”字。2008年出版《小時代1.0》的時候,他也曾坦率地對媒體說:“我寫不了整個中國,因為我不了解,我只生活在上海,我只能記錄這其中的一部分年輕人,有些是普通的大學生,有些是比較窮的年輕人,用這個小團體折射出這個時代。”
作為電影的原著,《小時代》三部曲就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完成。按照制片人安曉芬的介紹,“《小時代》三部曲有900萬的銷售量,讀者達3000萬,每一本上市一個月都有100萬到200萬的銷量,非常受年輕人的追捧”。算一筆簡單的帳:以“四迷”們的狂熱程度來看,如果3000萬的讀者中僅有一半到電影院去看《小時代》,每人花費30元的話,票房就已經可以達到四億五千萬。
當然,我們的計算不可能如此簡單。不要忘了,除了郭敬明之外,電影中的演員同樣具有強大的號召力:楊冪、郭采潔、柯震東、郭碧婷等等。有媒體計算過,如果將幾位主演在新浪微博的粉絲數加在一起將達到4151萬,再加上擁有2000萬粉絲的郭敬明——更加重要的是,這幾位演員與《小時代》小說的受眾群體非常一致,加上演員自身的話題性,自然能夠為電影贏得更大的影響力,而這些演員都是身為導演的郭敬明親自挑選的。
營銷方面,《小時代》擁有著四大團隊:出品方大盛國際團隊,曾經推廣了《致青春》等片的麥特文化,郭敬明旗下的團隊,以及負責發行的媒體方。在這之中,郭敬明的團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——包括營銷策略、宣傳品設計、主題曲、插曲、作詞等。而郭敬明本人的微博則幾乎成為了《小時代》電影宣傳的官方微博,除了影片的推廣之外,還包括了和韓寒對罵這種吸引眼球的小插曲。